近年来,赣州市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大力实施以政协党的建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凝聚共识、机关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六大提升行动”,坚持性质定位、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功能建设,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
大力实施政协党的建设提升行动,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升政协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针对党组在政协履职中弱化、虚化问题,实行“六把关”机制,即年度协商计划、每月工作计划、重点课题调研方案、调研报告、外出考察方案、学习培训计划均需报经党组会议审议批准。针对政协参加单位政治引领不够的问题,首创“同心学习会”机制,每周邀请党派团体开展“第一议题”学习,推动政治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针对党员委员难管理、作用难发挥等问题,率先成立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建立“三联系”制度,开展“党建+履职”活动,有效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推动履职提质增效。
大力实施政治协商提升行动,全力服务中心大局。坚持搭平台、建机制、促转化,不断提升专门协商机构效能。针对政协协商不够科学规范的问题,专门出台协商工作规则,构建“协商工作八步法”。针对政协协商缺品牌的问题,打造“赣事好商量·委员市长面对面协商会”品牌,党政领导与政协委员面对面座谈、零距离协商成为常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深入人心。针对协商成果转化落实不够的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协商成果办理反馈和跟踪督办机制,相关部门一改以往被动领任务的心态,主动告知协商成果采纳落实情况,委员“一说了之”状况得到改善。
大力实施民主监督提升行动,助推党政重大决策落实落地。把准协商式监督定位,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推动民主监督工作走深走实。针对“不敢”“不会”“不愿”监督等问题,从机制上发力,明确每年监督课题数量占年度协商计划不少于三分之一,明确每名委员应参加1次视察监督活动。针对监督制度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将其列为年度重大改革项目,研究出台实施办法,明确监督形式和程序。针对监督效果不佳的问题,联动党政督查部门,党政领导带头接受监督,推动建议落实,让监督更有底气、更有分量。
大力实施参政议政提升行动,加强政协经常性工作。坚持精准发力,聚焦调查研究、大会发言、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四项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履职能力。针对调研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出台调研视察工作细则,反复围读形成的高“言值”调研报告引起党政重视。针对大会发言转化落实不够等问题,修订大会发言工作规则,提出成果转化五种形式,从制度上推动大会发言从“提得好”到“办得好”转变。针对委员提案“说了白说,提了白提”等问题,改进提案督办机制,市党政领导带头到提案现场办公,办理工作首次从“书面”落到“地面”,委员履职热情大为高涨。针对社情民意信息作用发挥不够等情况,强化信息培训指导、编审报送等机制,有效解决委员“不愿写”“不会写”问题,一批关于清欠民营企业账款、防控柑橘黄龙病等信息进入党政决策视野。
大力实施凝聚共识提升行动,努力汇聚赣州高质量发展正能量。将凝聚共识作为政协工作的中心环节,贯穿政协履职的全过程、各方面。针对同各党派团体、各界人士沟通联络不够等问题,完善党派团体在政协履职制度机制,推动落实无党派人士担任专职副秘书长、民主党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任市政协副秘书长,邀请党外副主席参加市政协党组会议,提高民主党派界别和委员在重点提案、大会发言中的比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平台作用更加有效发挥。针对对外联谊交流范围不广等问题,主动“北上”“南下”,讲好赣州故事,传播赣州好声音。在深圳、东莞筹建外埠委员工作站,指导和推动各县(市、区)政协与深圳各区政协结对联谊,同向发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实际行动助推深赣合作拓展延伸。
大力实施机关建设提升行动,充分释放市县政协整体效能。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持续建强“两支队伍”,打牢政协工作提质增效的坚实基础。针对委员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出台委员履职情况考核办法,高层次搭建履职平台、高频次组织界别活动、高质量开展委员培训,委员互学互鉴、追赶超越的履职氛围越发浓厚。针对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意识不够等问题,研究出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聚焦民营企业发展、民生实事、“十五五”规划等主题,连续三年在全市政协系统开展“千名委员进万家”活动,收集并推动解决问题360余个,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针对市县政协工作力量不足的短板,历史性解决了委员规模、机构编制等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市县政协配齐秘书长、副秘书长,市政协专委会增配兼职副主任,县级政协全面解决“一人委”问题,市县政协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氛围愈发浓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
网站主办:江西省政协办公厅